剧情介绍

被叫停的北京独立影像展最终在纽约“复活”
 《没有电影的电影节》放映结束后的问答环节。左起分别是电影人黄骥、翻译Connie Ka、电影人王我、活动组织者史杰鹏、钱盈和谢枫
 8月19日晚,纪录片《没有电影的电影节》在纽约哈林区梅索斯纪录片中心(Maysles Documentary Center)的影院进行了首映。这部反映去年夏天第11届北京独立影像展事件全貌的作品,由众多艺术家、独立电影人、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所提供的影像素材共同组成,电影人王我进行剪辑整理,直到放映当天才匆匆完成最后的调试。其成片时间距离去年的事件发生刚好相隔一年。
 这也是题为“边缘影像:2012-14北京独立影像展最佳作品”系列展映活动中的第10场放映。刚过去的8月20日,纽约亚洲协会中展映了组织者之一的史杰鹏和Libbie Cohn合作的影片《人民公园》。至此,这次持续时长1个多月的活动已经过半,剩下的8场放映将在纽约亚洲协会、美国华人博物馆和Union Docs等处陆续举行,直到9月13日。
 活动的三位组织者钱盈(Karin Chien)、谢枫(Shelly Kraicer)和史杰鹏(J. P.Sniadecki)各自分别有着制片人、影评人和导演的身份,他们对独立电影,尤其是中国的独立电影有着长期的观察、研究和参与。在去年8月北京独立影像展被叫停之后,他们立即打算将这些影片带来纽约以示支持和声援。此外,三人还在今年7月7日发起网络筹款,在短短一个月内,活动共收到264位支持者总计近1.45万美元的款项,以用于邀请部分独立电影人来纽约参加放映的路费,以及活动相关宣传品的印刷制作等费用。
 北京独立影像展由栗宪庭电影基金主办,创始于2006年,近年来已发展成为中国一个较具影响力的独立影像展,但该影像展的发展也吸引了当局的注意。2012年,在宋庄举行的独立影像展在开幕仅3小时后便被当局拉闸断电,观众被驱散。去年,影像展仍然举行,但在开幕前夕被当局叫停,之后其宋庄的办公所在地遭到断水断电,执法者强行进入带走了电脑、文件和电影资料,甚至在交涉中发生了肢体冲撞等一系列事件。这其中牵涉到自由表达、政府审查和公共活动的组织等敏感问题,因而难以避免地陷入重重纷争之中。
 在去年北京独立影像展被迫中断后,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郝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就像哈维尔所说的“后极权社会由恐惧感维持”:“在我看来,中国官方统治者也是处在极度的恐惧状态中……它对任何的风吹草动,对任何人群的聚集都是心怀恐惧,因为它不知道这些人会做什么、说什么。拿官方的话来说就是‘要将其扼杀在萌芽中’。” 因此“被禁作品”、“中国不想让你看到的电影”等措辞,自然成为了大部分当地媒体对此次展映进行报道的标题。
 尽管与第11届北京独立影像展被叫停的事件密切相关,这次纽约的展映却并非对前者的直接挪移或复制,在北京独立影像展艺术总监王宏伟的建议之下,精选了过去三年参展过的优秀作品。除了艾未未的《平安乐清》、胡杰的《星火》等政治类题材,还包括了大量的纪录片(如邹雪平的《吃饱的村子》等)、实验艺术电影(如陈轴的《我不不不是陈轴》等)、女性导演作品(如文慧的《听三奶奶讲过去的故事》等)和动画短片(如白斌的《猎人与骷髅怪》等)等多种形式和门类。在全部29部参展影片中,有至少10部在此前获得过各类奖项,确实可谓中国独立电影中的“最佳作品”,也向纽约的观众提供了一次较为全面的呈现。
 组织者之一的谢枫表示:“我最初对作品的选择并不完全出于政治因素的考虑,而是因为这些作品本身用特别的方式展现出了中国艺术家和电影人们非常美妙的创造力,他们用作品呼应了当下快速变化的中国。”“新的艺术形式”,而非政治题材的表达,是谢枫从这些中国电影中所看到的最大闪光点。《纽约时报》的文章也认为,许多体制外的创作“并不一定涉及到政府认为的敏感话题”。
 电影导演史杰鹏有两部自己的创作也在这次展映之中。其中2013年的《玉门》与中国电影人黄香、徐若涛合作,作品介于真实和虚构之间的影像语言使其夺得了当年影像展的实验创新奖。史杰鹏仍然记得自己2008年初到北京的感受:“我当时觉得就像是找到了自己的家人和归属。这些中国独立电影人并不受到商业的驱动,也不是为了个人的安全感而进行创作,他们是在探索。”
 王我则谈到了影像展在跨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有一点很好就是影像展常设有其他国家作品展映的单元,例如意大利、比利时、日本等等。影展的工作人员会很专业地翻译字幕,包括很多像是非洲或菲律宾等小语种地区的电影。平时看到的机会就少,也很少人去做这方面的工作。”文化的交流,或许正是北京独立影像展以及此次纽约展映等活动所希望促成和坚持的。
 独立电影遭到边缘化或是排挤并非只在中国发生。谢枫坦言东西方各有其艰辛之处:“在东方有政治审查,西方则是商业审查。拿中国来举例,与功夫片或是章子怡等明星参演的电影相比,成本低、预算紧的独立电影作品更难有机会在除了艺术节之外的活动上被看见。”
 尽管受众少,但独立电影在许多国家都有各自的推广渠道和发布平台。艺术院线是较为常见的专门机构之一。而与美术馆进行协作也渐渐成为一种更加有效的方式:纽约的影像博物馆(Museum of the Moving Image)就在今年4月举行了台湾导演蔡明亮作品的专题展,用博物馆的眼光和策展补充了影院的语境,也将艺术电影带给更多观众。
 或许,独立电影在今天的遭遇也只是进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人们对陌生事物的排斥与否定也是独立电影发展过程中的瓶颈之一。在《没有电影的电影节》一片中,影像展主办者和电影基金创始人栗宪庭对着镜头聊到自己过往的经历:80年代时抽象艺术曾经一度被视为禁忌,后来大家才慢慢接受;之后当代艺术又成了禁忌,可现在也都为人所熟悉了。说起未来的计划,钱盈表示接下来的6个月将带着这些中国独立电影在北美进行巡展。而在宋庄,第12届北京独立影像展开幕在即。

评论:

  • 能书意 8小时前 :

    我意外的喜欢这种诙谐的拍法,那种家族那个年代因为地位悬殊最后分手太正常,身边的那些真心可以当笑话看,就是傲慢与偏见的感觉。8年后的再次相遇开始越来越好看,看似平淡,彼此有牵挂有放不下和不干还是表现出来的,但是我觉得他们还是善良在努力开始新的生活。很喜欢这剧里面的台词,很适合女观众看,最后双向奔赴,再痛骂一下看似完美的男二

  • 空华楚 8小时前 :

    小说和电影3星,一星加给简奥斯丁,为她创作出伟大的《傲慢与偏见》!高中的时候读了《pride and prejudice》,研二之前读完了奥斯丁全部的6部作品!她的作品时至今日,仍受到影视剧作品的青睐,的确是好看有嚼头!

  • 璇雯 8小时前 :

    个人比较喜欢Dakota, 现代改编的拍摄手法也能接受,虽然这次加入了很多不同肤色的人。爱情片总会带有姑娘们对其美好向往的期待,浪漫的遐想。看看就好,吃点“狗粮”轻松愉快。

  • 漆曜瑞 5小时前 :

    很努力地在做剧本了,同样模仿Halloween的重启,试图把整个系列架上一个元电影的架构,至少是用心了。就是这个新鬼有点傻,感觉没有触及到核心。

  • 祭听荷 6小时前 :

    这里面的安有点过去轻佻了。可能为了体现她的睿智和爱讽刺?总之改编的很一般。虽然奥斯丁的作品本来也没啥情节,所以很难影视化,但是这个版本并没有表现出其精髓,过于表面程式化了。

  • 祁意 2小时前 :

    因为没看过原著所以我的心和观感不再局限。现代版的观感焕然一新,略带一丝自由与轻盈,有去年小妇人的感觉了。结尾我🐦美美唱歌🥵🥵好好听

  • 普高杰 6小时前 :

    万万没想到,主创玩得这么开放,疯狂吐槽调侃恐怖片及续作套路,大玩特玩好多迷影梗。原班人马回归也是非常有诚意了,强烈推荐

  • 桥骊萍 4小时前 :

    记得有句话说的很好:那些表面上看起来酷酷的、有纹身、形似不良的女孩,往往都是内心最善良最柔软的。她们只是受够了被欺负,才故意把自己打扮成很「厉害」的样子。这便是她们的「壳」,更她们自己给自己的「安全感」。对于短评里嘲笑慧英脑子不好的,我只想说,如果让那个年纪的你去经历她所经历的一切(自幼丧母,父亲脑死亡,一个人带着年幼的弟弟,叫天不应叫地不灵),你不见得会有她一半的坚强。

  • 竺雨兰 5小时前 :

    2011年后再度回归,双重反转,各种老梗新梗,对新千年粉丝也很友好。这片和Halloween系列是最像的,钱赚的多重启的也快。主角们经历4次血的洗礼对各种套路也很熟悉了,所以战斗力提升了不少,但最后反派死于话多和智商下线还是落入了俗套。(我居然在片头就猜到了Jack Quiad是凶手,但没想到还有第二个女凶手)

  • 楠静 8小时前 :

    2-3天断断续续看完。“Who needs romance, when one has... family?”

  • 福昕月 9小时前 :

    2011年后再度回归,双重反转,各种老梗新梗,对新千年粉丝也很友好。这片和Halloween系列是最像的,钱赚的多重启的也快。主角们经历4次血的洗礼对各种套路也很熟悉了,所以战斗力提升了不少,但最后反派死于话多和智商下线还是落入了俗套。(我居然在片头就猜到了Jack Quiad是凶手,但没想到还有第二个女凶手)

  • 焉桂帆 0小时前 :

    5.5/10。「拍得挺好的,就是有点烂。」系列出到第五部,该用的情节和手法基本上山穷水尽,然而架不住导演和编剧灵光突现,硬是打着致敬首作的名义把第一部又拉来复刻一次,大玩模式解构和套路吐槽,顺便借角色之口告诉传统制片厂「怎么拍好一部流行文化的恐怖片」,导致全片的喜剧氛围盖过惊悚感,一度感觉看的是《惊声尖笑》而非《惊声尖叫》。Dewey领便当稍微有些接受不能,不过最后的「For Wes」依旧情怀拉满。

  • 泽安 2小时前 :

    ?原著里的Anne呢??而且为什么有种bridget jones diary的感觉??配乐真的完全不符合气氛 Anne和Wentworth完全没有chemistry!!! 不过Mary Musgrove 和Sir Walter还不错

  • 红冰海 6小时前 :

    什么鬼啊乱七八糟的 编剧和导演知道自己在干嘛吗……狗屁不通

  • 谷晓旋 6小时前 :

    看到最后的"For Wes"我才知道Wes Craven已经去世了。

  • 真夏真 5小时前 :

    影调太现代化了(烧女图的画面很好看很古典但我确实看不下去…)但是故事还有人物形象我很喜欢,或许可以看看07版的。打破第四堵墙的设置也意外的不违和。但是啊这个男女主确实是没什么cp感…看不出来爱情的火花擦在哪儿了

  • 甘傲冬 6小时前 :

    蠢。刀刀不致命,我惊了。别什么嘲讽自嘲什么的,这水平确实没法其他作品相比。虽然菜,但毕竟是在走剧情路线的,也算不同,强行说得过去,致敬经典方面做的不错

  • 桂弦 1小时前 :

    love letters to horror movie fans

  • 疏宾鸿 8小时前 :

    她也叫Anne耶!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年简奥斯汀的先锋女性形象成为普遍。The feeling of love and being loved should be the ultimate persuasion! 待我补课07版~

  • 能寻桃 9小时前 :

    医院难道检查不出男的喝了酒吗 既然知道开车的人喝了酒 被撞的人就检测不出来? 用花臂展示力量 我的天呐 那抽烟 喝酒 烫头就是女性崛起的必经路 越不健康越社会就是崛起 就是权利 我的个天 女主角的声音真的好沙哑 有勇无谋的和无法无天的下三滥斗 怎么赢啊 那样的父亲怎么会爱自己孩子呢 找孩子要钱补缴保险 赌钱 让女儿睡在那种地方 劝她去学技术上班赚钱好多压榨一点钱 整个电影都在说女主角的惨痛生活 想讲女权 又很白痴 显得女性真的天生比较白痴 记者在采访的时候就该曝光他 有点想讲是她个人 完完全全凭借自己的力量去战斗 好像又讲不清楚 只能说她觉醒了 知道反抗了 这比千篇一律的胜利更有意义 开始不顾一切的反抗才是最难的 有蜕变 这最难

加载中...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